背一箩筐菌子就能卖几千元,野生菌可以做到,人工栽培菌中就只有羊肚菌可以这么娇贵了。春节期间卖到300元左右一公斤,这几天品相好的在批发市场卖130元/公斤。
春城晚报记者了解到,云南的羊肚菌人工种植面积已达一万亩左右,但羊肚菌种植仍面临菌种风险、管理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因素,亟待规划引导及科研支撑。
市场销售不错价格波动大
7日早上,春城晚报记者来到位于昆明市的云南木水花野生菌批发市场。11点多,批发市场内显得有些空旷、人员稀少,有的店主可能是回家过春节还未归来,店门紧锁。由于这段时间不是野生菌大量上市季节,卖菌子的人少,买菌的人也少。
进大门没几步的空地上,就看见有一家临时摊点在卖菌子,有新鲜的羊肚菌、新鲜的松露,以及松露干切片。拿起一朵羊肚菌看看,感觉很新鲜。松露个头很小,只有鹌鹑蛋般大小,抓起一把,松露特殊的香气扑鼻而来。
守摊的女士叫陈兴英,是云南涵露菌业有限公司的,她家在批发市场有一个门店,同时还经营着网店。
“老板,这羊肚菌怎么卖?”记者指着地上的两箱羊肚菌问。
“这个130元,那个120元。”她答道。
她说,从年前到现在,她们公司已经卖了好几吨羊肚菌了,单上周就卖了3吨多,渠道是线上、线下,全国各地都有销售,量大的还是广东和上海等地。
她们家卖羊肚菌已经有三年了,就销量来说除了野生菌还是算不错的。她说:“价格不太稳定,每天都可能是一个价。”年前刚上市的时候,收购价在380元/公斤左右,这几天的行情又是130元/公斤左右。
记者在批发市场逛了一圈,卖新鲜羊肚菌的就只有两家,而且量都不多。
人工种植农民首创科研助推
羊肚菌的菌盖,因像羊肚而得名,在欧美国家备受青睐,属于高档食用菌。最早是纯野生的,之后是农民发挥聪明才智,开创了人工种植羊肚菌的先河。
早在2002年以前,丽江当地农民无意间发现,把山上的土移到田地里有时会长出羊肚菌;山上的树砍了埋在地里,有时也会长出羊肚菌。这两种方式就像买彩票一样,长出羊肚菌的概率非常低。
“那时农民就来问我,为什么不长菌子?”赵琪回忆说。那时赵琪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工作,如今他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。
2003年开始,他就尝试把自己培育的菌种分给农民种,2004年有些农民种的羊肚菌出菇了。2010年,科研人员探索不用木材,也能使羊肚菌种植有一个相对好的产量。到了2012年、2013年,羊肚菌的产量基本稳定了。可以说,只要菌种可靠,又完全按照技术人员教的种植规程种植,基本都能保证出菇,且获得理想的产量。
产量解决了,科研人员又探求缩短羊肚菌的生长周期。采用地膜覆盖等方式,羊肚菌从种植到出菇只要40~50天,种下去55~70天就可以采收了;第一茬采收完后,隔15~20天又可以采收一茬。算下来,只要三四个月就可以完成一个种植周期。
目前,我国人工栽培的羊肚菌总产量占世界的99%以上,产品主要在国内销 售,部分出口到欧美国家。
高收益背后潜藏不小风险
那么,云南的种植面积大概是多少呢?据云南两位搞羊肚菌人工栽培的专家赵琪和赵永昌估计,面积在一万亩左右,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左右,大概是四川的三分之一。赵永昌是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、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研究员。
全省只有西双版纳没有种植,其余15个州市均有种植,面积最大的是丽江,大概在6000多亩,其次是迪庆、昭通和怒江,种植面积都在一千亩左右。
市场上销售的羊肚菌,几乎全都是人工种植的,野生的很少。羊肚菌不像平菇等人工菌可以在菌袋、树段上生长,它必须像小麦、水稻和蚕豆等农作物一样种在田地里,所以从营养成分上来说人工的和野生的几乎没有差异。去年,云南出口到海外的干品羊肚菌约35吨。
为何羊肚菌的人工种植面积会扩张得如此快呢?赵永昌分析说,任何食用菌亩产都可以过万元,但香菇、平菇等的劳动强度大,而羊肚菌种植劳动强度低;种植也比较简单;种植周期非常短,只需要三四个月;有高产出预期,鲜货一公斤可以卖100多元,甚至三四百元,只要种得好收成一定好。
但是,很多农户、企业只看到了高收益,却没看到或者忽视了背后的风险。赵永昌说,人工栽培技术成熟的作物,再不会种都有一定收成,种植风险小,主要风险是能否卖得出去卖得起价;而羊肚菌如果菌种不好或气候反常,加之种植管理不到位,出菇率非常低甚至不出菇。
“散!”赵琪用这个词概括云南的羊肚菌人工栽培产业。就算种植面积最大的丽江,也没有整体规划,主要都是个体户、农户自己买菌种、自己种、自己卖产品,这就使得刚入行的农户、小企业面临极大风险,可能没买到好菌种,也不会标准化的栽培技术,种出来后因量少而没有价格话语权。
做好规划加强科研支撑
2017年,云南羊肚菌人工栽培的面积已经在一万亩左右,今后还将有扩大的趋势。未来的发展,要如何才能走到走得更平稳健康呢?这个问题,值得政府部门、科研人员思考。
“种植模式上,要采取企业龙头+农户+基地、能人大户+合作社+农户等模式。”赵琪说,让农户买到放心、优质的菌种,学到规范的栽培技术,种植过程中有专业人员服务,确保出菇有产量,才能降低种植风险。
云南有立体性气候,可以采用“春播夏收”、“夏播秋收”、“秋播冬收”和“冬播春收”模式,实现羊肚菌四季高效栽培,所以要加强全省统筹规划,各个地方不能盲目贪图扩大种植面积。羊肚菌对自然、气候条件有一定要求,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、交通和市场等规划种植规模。
“云南整个科研团队的协同作战能力还不够。”赵永昌说,涉及食用菌研究的科研项目、资金不少,但对云南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还不够强。建议从云南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需求出发,整合科研力量,对重大问题进行集中攻关突破。重视羊肚菌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,高产、稳产菌株选育,标准制定和病虫害的研究与防治,为羊肚菌的稳产、食品安全性提供技术保障;做好技术服务、标准化种植规程的普及、采收标准的制订。
开展精深加工研究,丰富产品形态,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。随着羊肚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,产量不断增加,产品形态不仅要有鲜货,交通不好的地方、集中上市期可以走干品路线。同时,要做好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,譬如方便食品、罐头等,扩大羊肚菌销售渠道。
版权声明: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转自www.junshengdao.cn(羊肚菌官网)。如果羊肚菌官网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直接和我们联系,我们会在24小时内予与处理。